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近年来,已有部分地区取消了GDP考核,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同时更加重视生态、民生和地区差异。
四川、福建:2014年即开始对部分县市区取消GDP考核
2014年6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办法》选取16个指标对全省183个县(市、区)进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将所有县(市、区)划分为4大类,相应地在指标考核权重上予以区分。其中,对北川、平武、旺苍等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
依据2013年印发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行政区划设置,全省183个县(市、区)被划分为47个市辖区、43个重点开发区县、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对成都锦江区等47个市辖区和富顺等43个重点开发区县,经济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重点考核的7个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指标,权重达50%。对荣县、米易、叙永等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经济指标权重虽然达到45%,但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增速、粮食总产量及增速两项指标上。对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重点考核贫困人口变化率、森林覆盖率两项指标。
福建省与四川省情况类似。2012年出台的《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84个县(市、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4个类别。其中,闽清县、古田县等22个县(市)属农产品主产区;安溪县、武夷山市等12个县(市)属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两者均为限制开发区域。2014年8月,福建省政府对以上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取而代之的是以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考核方式,由此将其引导到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来。
海南:2018年起取消12市县GDP考核
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
2017年8-9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海南进行了督察,并于2017年底通报了督察情况,指出过度的房地产开发给海南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生态植被破坏严重、海岸侵蚀加剧、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凸显。督察组尖锐指出,“一些市县热衷于搞‘短平快’的速效政绩工程,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发展经济、大搞房地产开发、不重视生态环保的情况,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海南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了新的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对相同的指标,在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分值和权重,另外对12个市县取消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而且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新的考核办法将全省19个市县(含洋浦、暂不含三沙)划分为5大类,分两个平台进行差别化的考核,取消了除海口、三亚、洋浦、儋州、文昌、琼海、澄迈之外的12个市县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新办法设计了可量化、可计分的15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突出各地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比如15个一级指标中,海口、三亚、洋浦分值最高的是创新发展,而中部市县分值最高的是生态环境保护。
新办法中特别把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与以往相比,新的考核办法增加了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对资源节约、耕地保护、扶贫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个重点产业、公共服务等,都做了细化、量化,考核更深入全面,将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
取消GDP考核:趋势与声音
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对外表示,这意味着全国将有一半左右的县和县级市取消GDP考核。
此后几年,有不少省份宣布取消所辖部分县市GDP考核。除了上文提到的四川和福建,浙江于2015年2月宣布26个欠发达县不再考核 GDP 总量;云南于2015年7月取消了对19个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的GDP考核;宁夏和河北均明确不再对贫困县进行GDP考核,而改为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至少128个县市取消了GDP考核。
这一百多个县市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贫困县;二是在生态环境或者农业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县;三是属于生态脆弱区域,需要限制开发。总的来说,“重视民生、重视生态”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自1985年启用起,GDP核算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高速增长。但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淡化GDP”的趋势更加明显。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粗放的发展方式中摆脱出来,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下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干部彻底摆脱竞攀GDP的情结。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天津还自曝经济数据不实,主动挤掉GDP“水分”。
但现实的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了GDP这个“指挥棒”,官员们的政绩又如何体现?如何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和可持续的政绩考核体系?
一些取消了GDP考核地区的干部表示,他们背负的压力并未减轻,接踵而至的是横向比较的压力。在生态保护所占权重更大的考核方式下,一些地方也提出了资源禀赋、环境基础等不一样的质疑,认为随着考核方式的变化,以前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劣势。
有学者表示,农业和生态优先的考核机制虽然对相同地区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但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去调整考核指标。他们认为,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至关重要,避免了“唯GDP论”,同时也要避免“唯生态论”,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经济发展不好,也会陷入“绩效合法性”的困境,西方政府的“平衡计分卡”制度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借鉴。
对于用什么样的考核指标对GDP进行合理替代,有学者表示,应建立综合性的、有一整套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例如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都纳入进来。又如,把制度设计与领导责任、督察问责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