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十四五”以来,衡阳市坚持用好用足“关键一招”,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即日起,衡阳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联合中国改革报、改革网特别推出“衡有办法”系列改革报道,从不同维度相对全面、立体地还原改革历程,通过微观视角解析改革密码,透过一线实践提炼经验样本,更好激励全市上下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砥砺前行,持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衡阳实践新篇章贡献改革力量!
现推出第10篇《从协同监督到制度治本——衡阳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近年来,衡阳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三不腐”一体推进为主线,完善从强力惩腐到源头治理的相关机制,监督效能显著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法保障。
▲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检查
01
强化协同联动机制,保持不敢腐高压态势
市纪委监委构建“纵横联动、协同作战”办案格局,整合办案力量。深化片区协作机制。各县市区共划分31个“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若干乡镇街道”的协作片区,形成监督联动、案件联审“一盘棋”。释放纪巡审联动效应。持续加强同巡察、审计部门的协作配合,对巡审移送的问题线索,循线深挖,严肃查办,持续释放1+1+1>3的监督叠加效应。健全领导包案机制。筛选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作为委领导包抓案件,调度精干力量攻坚,推动案件高质高效查结。2024年以来,共处置问题线索12420 件,立案8894件,处分8366人,移送司法 78人,“不敢腐”压倒性态势持续巩固。
02
创新制度“补丁”机制,健全不能腐约束体系
市纪委监委创新推行制度“补丁”机制,扎紧织密制度笼子,真正让制度生威生效。精准发现问题。畅通监督信息共享等机制,深挖案件背后存在的制度机制漏洞,通过市纪委监委制度“补丁”办联动“会诊”,将其分为制度缺失型、不合时宜型、制度缺陷不足型。精准施治补漏。针对日常监督、审查调查、巡察反馈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判梳理制度“漏洞”,向责任单位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限期打上制度“补丁”。闭环跟踪问效。建立健全“反馈-督办-完善”链条,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巡察重点,对执行不力者严肃追责,实行整改销号管理,确保制度“补丁”管用有效、常打常新。机制运行三年来,全市修订完善制度“补丁”1300余个,覆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制度“补丁”机制正持续全面转化为治理效能。
03
打造廉洁文化品牌,培育不想腐思想根基
坚持源头预防,创新廉洁文化教育与传播方式,擦亮“清廉衡阳”名片。立体打造,做“活”教育基地。“线下+线上”发力,线下打造省、市廉洁文化示范基地21个,廉洁文化阵地79个,家风家训馆8处;线上制作“廉游衡阳”电子导览图,实现足不出户一键式全景观览。擦亮品牌,做“潮”活动开展。连续三年举办3.23“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已成为全省辐射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3.23”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廉洁文化活动300余场。深挖内容,做“火”清廉宣传。深挖本土廉洁资源,拍摄40余部新媒体作品,多部成为网络爆款;创作廉洁文化作品370余部,荣获省级荣誉9部。2024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廉洁文化中国行”调研组赴衡阳开展深度调研,《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专版报道,有力提升了“清廉衡阳”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04
优化干部考核体系,强化组织保障作用
作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唯一的中央组织部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联系点,市纪委监委以组织建设为重点,激发队伍内在动能。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市县两级纪委监委优化机构设置,人员力量向监督执纪执法倾斜,市纪委监委机关执纪执法一线人员占比由58.2%提至84.5%。创新考核评价形式。把讲成绩、讲体会、提建议“两讲一提”模式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抓手,突出“四个结合”,即把平时考核与机关党建、业务工作、内部监督、年度考核相结合,开展现场述职测评。提拔使用干部前充分参考平时考核情况,重点考虑在平时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较多的干部。强化干部能力建设。系统开发党性教育、纪法培训、业务培训等精品课程,分层分类开设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监检法同堂培训班等10余场次,培训人员1300余人次。2021年以来,选派1600余人次参与上级专案办理,通过以案代训提升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