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颜艳妮 图、视频/见习记者王慧
数说改革
今年来,衡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就餐需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多方参与、不断优化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目前,依托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成老年助餐点40家,覆盖乡镇、街道40个,开展助餐服务逾5万次,民生可感行动任务完成率100%。
改革故事
11月3日,11点40分左右,位于珠晖区冶金街道的衡冶工人五食堂逐渐热闹起来,前来就餐的居民排起了长队。
一进门,显眼的标志牌提醒着每一位前来用餐的老人:“60岁以上凭卡享用,一荤一素8元、两荤一素10元、两素6元……”豆豉蒸鱼、香菇炒鸡、椒盐虾、红萝卜回锅肉、杏鲍菇炒肚丝……今日菜谱上,一道道经典家常菜可供老人们尽情挑选。
一份豆豉蒸鱼、一份清炒南瓜、一份胡萝卜回锅肉,配上鲜甜可口的冬瓜白贝汤,组成了张大爷今天的午饭。
食堂开放前,张大爷常常为吃饭发愁。“年纪大了,吃得也不多,每到饭点都要开火,动作也不麻利。一顿饭搞下来,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人也累。自从有了这个食堂,我经常来吃。”
冶金街道因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坐落于此而得名。辖区常住人口近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35%。冶金总厂破产改制后,退休职工的子女大多外出务工就业,这里逐渐成了老龄化、空巢化程度较高的老旧社区。
由于年纪大、独居、孤寡等多重原因,对老人们而言,买菜做饭这样的日常小事,处理起来却并不轻松。
为此,冶金街道在全方位调研走访后,经过3年的筹备,从现有众多国有资产中选中人流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适合开放经营的铺面,开办了衡冶工人五食堂。食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自主”的理念,实行“市场主体+社区食堂”形式,并综合老年居民意见,将食堂改造装饰成具有浓厚的工业文化和怀旧元素的风格样式。同时,用餐区域实行分区管理,在保证老年人就餐以外,还设置了老年聚餐宴会厅。
食堂通过成本核算,制定了针对60岁以上辖区居民的优惠就餐制度。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生活特困、失能的居民,社区工作者、里巷管家和志愿者还会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此外,由21名党员志愿者组建成了食堂监督协调小组,日常负责对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开展常态化监督,听取就餐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协调就餐群众内部纠纷等一系列工作。
凭借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菜肴、周全的服务,衡冶工人五食堂于今年5月一开张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如今,食堂成了冶金街道人流最活跃、人气最旺的地方。
衡冶工人五食堂的成功是衡阳市开展老年助餐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衡阳市聚焦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就餐需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多方参与、不断优化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在政策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了《衡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助餐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小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低于5‰配建,保证了社区助餐点场地。
“对纳入民生可感行动的助餐点,每家补贴10万元,共400万元;对纳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提升行动的中低收入服务对象,每次送餐补贴5元,供餐补贴5元,助餐补贴30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市以“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成功探索打造了多种助餐模式,城乡老年助餐服务覆盖40个乡镇、街道,每天能为约8536名老年人解决吃饭这桩麻烦事。
说起下一步打算,衡冶工人五食堂监督协调小组的周贤华大爷告诉记者,“当前,我们正在准备将早餐也做起来,让大家三餐都有着落。”
改革评说
雷仪群
珠晖区前进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从“舌尖”温暖到“心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留守老人“做饭难”问题不容忽视。衡阳市积极探索建设“老年食堂”“养老助餐点”,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显然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从目前情况看,这项探索比较顺利和成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有明确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保障。开设“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场所租赁、装修及设施设备购置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政策明文规定的资金补贴可以缓解很多压力。同时,多方聚力的运营模式,也能减轻运营成本。
其次,精细供给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老年食堂”是为老年人解决就餐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制度及服务标准。食堂监督协调小组的成立,将食品安全牢牢把握在老人自己手里。再加上适合老年人就餐的设施设备,符合老人胃口的饭菜,以及送饭上门的服务,将工作做到了老人心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养老事关民生福祉。这样的好事,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继续办好,进而扩大覆盖面,让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编辑:黄沐
责编:张花
编审:张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