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阳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持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年”活动,深入实施3311工程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行动,全力振兴实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  

  1、制造业经济总量:2017年衡阳市制造业生产总值1946.14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965家;连续三年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大规模增加。2015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784.58亿元;2016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681.07亿元;2017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784.74亿元,增幅达15.2%;  

  2、制造业结构:根据2017年衡阳市统计局统计的292家制造业企业数据,衡阳市主要制造业类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体制造业企业结构为:农副食品加工业32家,就业人员6133人;食品制造业8家,就业人员2808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1家,就业人员2431人;烟草制品业1家,就业人员311人;纺织业1家,就业人员521人;纺织服装、服饰业5家,就业人员1318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7家,就业人员7042人;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8家,就业人员2086人;家具制造业1家,就业人员79人;造纸和纸制品业4家,就业人员1140人;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7家,就业人员242人;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3家,就业人员698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家,就业人员15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家,就业人员5445人;医药制造业9家,就业人员2140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家,就业人员1137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9家,就业人员12515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家,就业人员5983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家,就业人员6234人;金属制品业10家,就业人员1694人;通用设备制造业19家,就业人员6334人;专业设备制造业14家,就业人员4249人;汽车制造业16家,就业人员4871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家,就业人员130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2家,就业人员7000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家,就业人员11423人;仪表仪器制造业2家,就业人员228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家,就业人员156人;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家,就业人员48人。  

  3、经营状况:2017年,衡阳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965个,营业收入1945.07亿元,营业成本1477.76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7.85亿元,利润总额122.65亿元,成本费用利用率为6.94%。衡阳市制造业主要有六大重点行业,农副食品营业收入280.23亿元,利润总额25.61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营业收入174.77亿元,利润总额13.05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5.83亿元,利润总额9.4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99.77亿元,利润总额3.77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82.46亿元,利润总额10.96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3.44亿元,利润总额5.29亿元。  

  4、研发情况:衡阳市今年来制造业企业研发力度加大,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有R&D活动的工业科技企业数为109个,2015年为187个,2016年为271个,2017年为324个;R&D人员2014年为4962人,2015年为6842人,2016年为8365人,2017年为9404人;R&D活动经费支出2014年为13.96亿元,2015年为18亿元,2016年为22.61亿元,2017年为27.62亿元;2014至2018年专利申请数每年均超过1000件;专利所有权转让许可数从2014年的4件增加到2017年的16件;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2014年的17.6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32亿元;研发经费、人员、专利呈逐年增多的态势。  

  5、用工情况: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制造业用工需求向技能化、高端化发展,用工人数总体有所减少。2015年制造业全市就业人数为104356人,其中市辖区41624人;2016年制造业全市就业人数为98714人,其中市辖区32758人;2017年制造业全市就业人数为94411人,其中市辖区37494人。  

  6、用能情况:(1)用水情况:制造业企业用水状况相对稳定。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9个)用水情况:3590.18万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3%。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3个)用水情况:3945.90万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0.5%。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8个)用水情况:3838.91万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2)耗能情况:能耗量总体有所下降,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2015年制造业企业(710个)产值能耗:综合能源消费量270.54万吨标准煤。2016年制造业企业(809个)产值能耗:综合能源消费量251.71万吨标准煤,减少5.24%;产值能耗0.13吨标准煤/万元,减少13.04%。2017年制造业企业(917个)产值能耗:综合能源消费量253.15万吨标准煤,增长0.94%;产值能耗0.13吨标准煤/万元。  

  二、制造业企业人工成本、税费负担情况  

  1、制造业企业人工成本及税费负担情况:受招工薪酬增加等因素影响,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受惠于税收减免政策,税费负担有所降低。2015年衡阳市制造业增加值825.34亿元,其中劳动者报酬224.91亿元,生产税净税174.86亿元,营业余额347.68亿元;劳动者报酬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7.25%,生产税净税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1.19%。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808.9亿元,其中劳动者报酬253.47亿元,生产税净税146.55亿元,营业余额312.02亿元;劳动者报酬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1.34%,生产税净税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12%。2017年制造业增加值770.41亿元,其中劳动者报酬239.79亿元,生产税净税89.35亿元,营业余额355.24亿元;劳动者报酬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1.12%,生产税净税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1.59%。  

  下步趋势:制造业人工成本将进一步攀升,企业税费负担将有所降低。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年平均工资为40676元,2016年年平均工资为44153元,2017年年平均工资为46324元,工资成本逐年攀升;但衡阳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对广东、长沙等城市较低,从业人员对增薪期盼值较高,企业不提高工资水平,难以招到工人。随着国家近年来不断的减税降费,加之今年“两会”后将有进一步减税政策,企业税费负担将有所降低,但用工成本和其他费用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将抵消减税的效果。  

  原因分析及对制造业下阶段发展影响判断: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造成人工成本和税费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五险一金”的缴纳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支出。二是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工作报酬期望相应提高,导致人工成本增加。  

  三、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措施建议  

  1、继续深入实施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加快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工业新城。抓好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壮大铜铅锌、有色循环、铜压延等产业。抓好比亚迪(衡阳)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南岳电控、恒飞电缆、恒生制药、金则利等优势企业上市。全力推动衡山科学城新技术、新产业、新平台、新业态发展,引导南华大学与衡山科学城共建大学科技园,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交易中心。完善综合保税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  

  2、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衡阳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围绕先进制造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着力抓好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科技产业园、富士康产城融合基地、建滔电子信息产业园、建滔石墨烯智能地暖材料、湘南纺织产业基地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依托衡阳特变、华菱衡钢、湖南机油泵、湖南天雁、南岳生物等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全面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着力破解我市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瓶颈。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精密模具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引导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资,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做大做强工业园区。集中力量推进市高新区、白沙洲工业园、松木经开区、衡山科学城提质发展。引导市直园区产业链条向县域延伸、配套企业落户县域园区,有序将部分重大项目布局到蒸湘南路、船山西路、衡祁干线两侧,实现县域园区和市直园区共建互补,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改革,理顺园区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创新推行灵活的用人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制约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多规合一”,统筹解决总规、城规、土规、林规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相冲突等问题。  

  4、有效降低制造业成本。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推进税制改革。逐渐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借营改增之机,减少增值税率档次并适当降低税率。加快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统筹房地产税相关税制改革。研究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一体化政策,消除重复征税。二是要切实厘清性质归宿,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要稳步推进环境保护治理改革,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缴纳期限。逐步取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水利建设基金。降低工会会费,改革完善地方教育费附加。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取消或降低部分涉企收费。三是要切实降低社保收费,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要降低各种社保收费标准,优化收费结构,完善企业工伤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国家和社会也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四是要落实税费法定原则是实现企业减负的关键措施。将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收费和基金设立纳入法定范畴,逐步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种政府性基金设立、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保收费等纳入法定范畴。这不仅是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更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