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革命精神改造主观世界

杨 青 青

(2020年9月)

       深入学习体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很振奋也很震撼,有许多触及思想灵魂的东西,比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勇气和决心。作为政研室的党员干部,"身在兵位、胸为帅谋",长期身居幕后、默默奉献,尤其需要情怀、需要担当,需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一要革除浮躁心理,还自己一方宁静。做政研工作最需要是一颗安静的心,静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写作,心浮气躁可以说是工作"大忌"。这个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也许我们在选择政研事业时都做好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不管别人在觥筹交错也好、花前月下也好、"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好,你都能做到甘于寂寞、淡定如初。但是,当你看到有人职位几个月一变,一年几变,而你却几十年被"钉"在一个地方纹丝不动,你是否还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当你看到有人资历没你老水平没你高能力没你强吃的苦没你多,进步却比你快,你是否还能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年长一代是不是感慨自己是被遗忘被牺牲的一代?年少一代是不是喟叹自己没赶上这个风举云飞的好时机?而正当年华步入快车道的是不是又不满足于自己被安排在这样的岗位上?我们用代入法来反思自己某个时段的心理状态,检视一下自己心灵中的那方宁静是不是被外界的熙熙攘攘纷扰了,多年修炼的"道行"是不是都不怎么管用了,平和的心态从外到内被打破,心态开始失衡了?我敢断言,不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至少也泛起了一丝涟漪。事实上,世间万物,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我们需要的是在不平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自我治愈、复归平衡。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种不平衡是比出来的、是攀比出来的,甚至是盲目攀比出来的。比较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方式,不比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么比、比什么,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标准去比,而不是盲目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说的就是盲目攀比惹的祸。你这一比、一气,不就心浮气躁了?冷静理性来比,我想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比,来找平衡点:一是在"横比"与"纵比"中找平衡。横向看,我们的干部相对其他市直部门绝大多数干部成长都要快,职场的"天花板"也要高;纵向看,我们比县乡干部特别是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要好,上升的空间也要大,人家直面群众,情况错综复杂,特别是防灾抢险喊上就得上,哪管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我们虽然经常加班,但也是雨淋不到、风吹不到,风险系数相对也较低。二是在"大众"与"小众"中找平衡。组织用干部,都坚持了一定标准,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好干部标准,群策书记提出了用"五种人"、不用"五种人",被提拔被重用的干部绝大多数还是优秀的,这是"大众",当然也有个别还不太成熟的,但这毕竟是"小众",任何事情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好。同时,也不是说暂时没被提拔被重用就是不优秀,群策书记对这批年轻干部也说了,"我们干部队伍中不缺乏努力的、不缺乏优秀的,比你们更努力更优秀的也还不少",这就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数的。三是在"有我"与"无我"中找平衡。"有我"与"无我"是共产党人修养的两个层面,"有我"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无我"是境界、是情怀、是格局,"无我"是"有我"的前提和基础,"有我"是"无我"的实践和反映,心中"无我"方能做到"有我",摒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宏辉主任经常对我们党员干部讲到入党誓词,入党就意味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一切都可以随时牺牲,那还有什么东西值得计较的呢?从几本书看总书记的从政经历,在梁家河、在正定、在宁德、在厦门,时时处处、桩桩件件都展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使命担当和胸怀境界。这就告诉我们,格局、胸襟一旦打开,一切都将云淡风清,归于宁静。

二要革除庸懒心理,让自己不断进取。从目前我们的干部状态来看,应该说大家都是勤奋、很努力的,特别是年轻同志表现很积极、很上进。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有没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或者时间点,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两个星期,因为再怎么努力都推动不了工作、产生不了实际成效,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应有回报、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所以就怀疑努力的意义,所以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所以就什么事都不愿去想、什么活都不想去干,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钟都不撞了?这就是庸懒心理在作祟 ,这种心理有百害而无益。"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这句格言我们都熟知,也应该有切身感受。无所事事,就觉得时间好难捱,一天下来反倒累;潜心做事,特别是静下心来写材料、沉浸于个人精神世界中,一天一下子就过去了,还很充实,有成就感。王阳明也说过"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我们政研室的同志,要革除庸懒心理,让自己不断进取,第一,要勤于学习思考。我们读书时写作文,经常会写到名言警句,包括"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是良训""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等,原来建新书记也经常讲"一勤天下无难事",群策书记更是勤于学习的典范,"跟进学""跟着走"跟得很紧。在这个资讯特别发达的时代,领导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习能力也很强,我们如果不特别勤奋、加倍努力,怎么跟得上领导的思维?所以,我时不时点赞一下我们支部"学习强国"积分排名,宏辉主任更是以实际行动在领学,清早起来一边跑步一边学,我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排名,是为了与大家一起学习加油。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我们如果不勤于学习,别说赶上领导,就是让领导基本满意都难。勤学还要勤思,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天天在学,但学跟没学一样,到用时还是记不起、用不上,就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没用心去思考,懒得动脑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有道理的,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缺一样都是无所得。第二,要保持适度紧张。我们大多数同志可能都觉得事多,没时间学习。这完全不是理由。对于时间,鲁迅有个相当恰当的比喻,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一生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我时常对我这一组的同志们讲,做我们这种工作的,如果不用加班,身体可以有上下班之分,但你的思想没有上下班,学习思考没有上下班,时时处处都要学习、都要思考,除非你睡着了。星期天也要保持适度紧张,你不能一耍就耍上天,恰恰是这个时候才是最佳学习时机,因为只有不带任务的学习才真正沉得下、学得进。不然,到要写的时候才着急忙慌,搞快餐式学习,囫囵吞枣,这里抄点、那里抄点,那就抄都抄不到点子上。为什么我们有的同志理论功底总是差那么多,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挤时间来学习积累,也就不能厚积薄发。现在领导水平都高,特别是和群策书记相比,我是深感不能望其项背,每次书记加的话,特别是总书记讲过的话,总是那么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今年以来,虽然会议少了些,但要求高了,我感到还累些,主要是有本领恐慌,上次和宏辉主任交流,他说他也是。你看宏辉主任都有本领恐慌,我们还能漫不经心?第三,要不懈追求极致。革除庸懒心理,既要革除"懒",也要革除"庸"。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要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追求极致。追求极致,这也是宏辉主任给我们提出的"三个追求"( 追求大爱、追求平等、追求极致)之一。我们是为市委主要领导服务的,不能以一般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事实上,你只求过得去,往往就过不去。我最近对自己负责的文稿进行了一个"回头看",发觉每一次我怀着侥幸心理,想试着看能否闯关成功,这个稿子就没过关,主任改、书记还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都容不得半点敷衍,敷衍了事往往了不了事。我们要瞄准宏辉主任讲的五个阶段不断进阶,从自命不凡到自以为然到自圆其说到自成体系到自成一家,从入门级写手"成法在胸、逐迹守象"到入室级写手"妙法从心、不拘一格"到入道级写手"至法天成、道器合一",成为写作大家。

三要革除功利心理,使自己不为物役。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政研人应该是有风骨、气节、情操的一个群体,应该超越本能"吃饭睡觉"自然境界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直至天地境界。宏辉主任提出的打造正气政研,保持激情、保持童真、保持气节,做好有魂、有梦、有识、有心、有德"五种人",这里面都包含着对我们政研工作者的风骨气节和道德情操要求。我们政研工作者要有古代士人追崇的那样一种傲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灵魂的高贵与精神的富有。一是要淡泊名利。对一般人来说,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宣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实际上真正做到有几个?但是不能说难做到就不去努力做到,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群体,必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不能看到谁又得到什么荣誉、谁又拿多少年薪、谁又到县市区去当常委了,就羡慕嫉妒恨,就稳不住心神、守不住根本,心猿意马了。很多案例表明,一个人,若是没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坎坷,便易改弦更张;一旦顺利,又会得意忘形,最终要出事。二是切忌急功近利。总书记说,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自身努力不是自我设计,不是自己想着几年干到什么职位。在年轻干部任前集中培训班上,群策书记结合自身经历对总书记的这段话进行了深入阐释,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干部,如果刚有点成绩就盘算着职务升迁、工作变动,这山望着那山高,不仅工作干不好,自己的成长道路也会越走越坎坷;年轻干部要眼里有光,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市委今后不用"做官期望值过高"的人。作为政研工作者,尤其要耐住寂寞、保持定力,不事张扬、潜心做事,练就过硬本领,拥有过人"绝活"。正兴秘书长在我们政研室调研时就说了,要让组织提拔你,你先要"自己提拔自己",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要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待,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到绵长的回音。三是计利当计天下利。在总书记用典中,有两句诗时常回旋在我的脑海,觉得特别感人肺腑、震撼人心,那就是2018年5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用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们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包括一生都在从事核试验的林俊德院士,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都有他的付出。临终前还不忘工作,对医生说:"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最后一刻还想把电脑上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处理完,处理完了C盘处理D盘,是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作为政研工作者,我们所做的贡献虽然远远比不上院士们,但一样是默默奉献,我们应该具备他们的胸襟和格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四要革除"看戏"心理,保自己一生快乐。总书记说:"正风反腐,人人有责,要当参与者,不当旁观者。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坚决抛弃"看戏"心态,真正从别人身上汲取教训,把未病当作有病防,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政研室工作,尤其要革除"看戏"心理,有几个方面认识要厘清:一是不管权大还是权小,都有廉政风险。政研室一直是公认的"清水衙门",没有多大的公权力。实际上,权力不分大小,只要有权力,哪怕是微小的权力,都有腐败的可能,都不能恣意放纵。上次宏辉主任会前说纪10分钟讲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原副主席赵长青受贿案,对我们这类"清水衙门"中的人最有警示作用。你说书协能有多大的权力,赵长青都可以利用职权收受12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486万多元,他就是把入会书协、当选书协理事做成了生意。二是看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我们进行廉政风险自我排查,大家都觉得政研室没有什么风险、自己的科室、自己的岗位没有什么风险。事实上,你看不到风险就是一种风险,因为无知无畏就无从防备,往往与胆大包天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是处于这样"清水衙门",越要加强廉政修养,养成自律习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实际诱惑,就没有产生抗体,就不具备免疫力。如果不加强思想修炼,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一旦交流到权力部门,就可能把持不住。钟斌组长上次点到,不说我们自身机关人事、财务这一块,我们在起草领导文稿时点谁不点谁、推介改革典型时推谁不推谁,都有一定的自行处置权,有权就有风险,就要防范。三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政研室是政治机关,我们政研党员是"政治人",不是"经济人",不是一般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然人",你的一言一行都得讲政治、守规矩,不管是8小时之内还是8小时之外,你的言行都要受约束,不能什么话都讲、什么饭都吃、什么地方都去,什么朋友都交,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要有分寸,这个度就是不违反党纪国法。作为党员干部,比一般人要受到更多约束,不仅要受国法约束,还要受党纪约束。作为政研党员,你可以放飞你的梦想,但不能放纵你的欲望;你可以解放你的个性,但不可放纵你的任性,特别是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后用权不可任性,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用不好就会伤人害己。"畏法度者最快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万钢的典故,也是我们都懂得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才能保自己一生平安快乐!

最后,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与大家共勉,这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我想也同样适用我们政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