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在衡南县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县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该工作的实施,提高了人大代表建议的办成率,拓宽了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线索来源,推动解决了人民群众一些“急难愁盼”问题,获得了最高检和省、市检察院的充分肯定,提升了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206所中小学出入口标志标线全部落实

  从衡南县车江街道出发,沿S219省道往南一公里就是车江街道第一幼儿园。

  “出校门就是陡坡到省道,到了省道,路面又是一个大坡,现在校门口设立了人行横道、减速带,并树立了限速、凸镜等标线标志,学生、家长、教职工出入校园比过去安全多了……”近日,车江街道第一幼儿园园长陈海英说话语气中少了昔日的焦虑。

  规范中小学(幼儿园)出入口标志标线,维护出行安全的公益诉讼线索,最初是衡南县检察院于去年11月在履职中发现的,今年3月就云集街道、向阳桥街道、车江街道、三塘镇的国省县道、乡道旁边的37所学校出入口标志标线不全,依法向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属地政府制发诉前检察建议。

  县人大代表、铁丝塘镇联合学校教师胡红花表示:“开两会时,听说检察院在推动这个事情,想到我所在的学校也有标志标线不全的情况,于是提出了建议。”

  据介绍,今年县两会期间共有9名代表提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出入口道路标志标线缺失、妨碍出行安全,建议完善的建议。会后,县人大监司委、县人大常委会联工委向县检察院移交了建议13份。

  带着人大代表建议,承办检察官持续走访了全县23个乡镇,特别对车流量较大、安全隐患较大的国、省、县道旁边学校(幼儿园),做到了全覆盖,并与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比对公路管理信息库数据,最终确定还有169所学校需要整改。

  6月中旬,衡南县检察院分别就国、省、县道,以及乡道旁学校路段标志标线的规范问题,分别向县交通运输局、属地乡镇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查漏补缺,规范标志标线等设置。    

  106日,衡南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副主任曾伟伟在整改评估现场表示,他们负责的105所已经全部整改合格。加上之前部分由乡镇完成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衡南县206所学校必须在出入口设置标志标线的已全部落实到位。

  “经现场走访、电话沟通、核实回复资料等方式评估整改确实到位后,本院于108日依法结案。”承办检察官介绍。

  “加强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是人大多元监督体制实践工作的探索创新,也是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监督效能的典型实践,还能破解检察监督线索发现难、代表建议落实难等方面实现突破,可谓一举多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中文认为,人大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实现建议案件化办理,有助于形成办理成果闭环。今后,“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将在更多的社会公众利益保护中彰显“监督”合力。

  事故频发路段隐患大大减少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G322国道衡南县棉花山路段累计发生276起交通事故。去年1月,县人大代表阳华英提出建议后,县检察院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并向县交通运输局公开宣告送达。

  当年10月,衡南县交通运输局通过切削部分山体以扩大会车视野,加宽路肩提供会车横向宽度,修补受损并新增部分交通辅助设施,完成了棉花山路段改造工程,引得周边群众一致好评。

  茶市镇居民王女士每天到云集镇上下班都要经过棉花山路段。她说:“以前棉花山路段堵车是常态,现在不堵车是新常态,路畅通,上班的心情都好多了。”

  日前,记者在该路段看到,一大块山体被切除,用石头砌好了护坡和水沟,路边种上了草皮。据了解,棉花山路段自去年10月改造完成后,到今年9月,交通事故同比减少了近90%

  公益诉讼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呈上升趋势。但在实践中,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难、共性问题解决难等一直存在。202110月,最高检察院下发《关于在部分省区市试点推广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方案》,湖南是试点省份之一。

衡南县检察院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促使公益诉讼工作提质升级、走深做实的好机会。在检察院全力争取下,2022221日,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衡南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的办法》,用制度规范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

3万平方“僵尸地”恢复农用地原貌

  日前,在横穿衡南县咸塘镇高桥村的怀邵衡铁路旁,几大块红棕色土壤在周围大片翠绿的映衬下格外显眼。

  “如今终于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了,心中这块石头放下来了,对村里父老乡亲也有交待了……”市人大代表袁桂芝说道。

  2015年,建设怀邵衡铁路时,施工方曾租用高桥村朱家冲组几块将近30000平方米的农用地作为建设钢筋棚、弃土场和施工便道,其中有3000多平方米的农用地被水泥硬化。

  201812月,铁路建成通车后,施工队撤离,几块原本的农用地却被水泥覆盖、杂草丛生。对于袁桂芝来说,这些杂草仿佛长在她的心头。

  今年2月,衡南县人大常委会到县检察院调研公益诉讼工作。袁桂芝在县检察院参观公益诉讼成果展览时,发现土地复垦是检察院公益诉讼的范围,立即把高桥村三块土地没有复垦的问题提出来。她委托县人大代表把这个问题作为代表建议提出来,后来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不久,县检察院向县自然资源局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该局立即进行整改:破碎、清理水泥坪,恢复几块农用地原貌。

  截至目前,衡南县人大常委会共向县检察院转交代表建议13件,县检察院根据不同主体共立案20件,所涉及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从人大代表建议中发现案件线索,从办理个案到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治理,是‘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的意义所在。”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吴岱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