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乡村梦  齐谱振兴

——衡南县茶市镇骄阳村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市委改革办调研组


衡南县茶市镇骄阳村坐落于衡阳市东南面,辖19个村民小组486户2198人,2014年以前没有一条水泥公路、没有一盏照明路灯、没有一项集体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千元,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56人,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乘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村支两委领着全体村民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昔日的"穷山沟"铸造成为"聚宝盆"。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村集体经济达24.5万元。

一、迎老乡建家乡,激活人才引擎

坚持眼睛向内,善于发现和使用乡村本土人才,积极引导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造福乡梓,以人才回流促乡村振兴。

一是选能人带村。乡村发展好不好,村支书这只"头雁"是关键。为选准配强领路人,2014年骄阳村换届选举前,茶市镇书记、镇长等乡镇干部积极做工作,鼓励一批在外的能人志士返乡竞选。48岁原先在外承包铁路工程的罗成祝,凭着良好的口碑和为村集体垫资修路等突出贡献高票当选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脱贫攻坚党员带头上,开荒垦地党员争先干,社会服务党员义务做,骄阳村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建成了规范漂亮的村部、宽敞平坦的通组公路、鲜活灵动的文化墙、热火朝天的产业地。今年4月,罗成祝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是请乡贤支村。大力推行"三会五一"模式,用村支两委的真心,换取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心。即:成立"乡贤会",坚持每年春节举办乡贤"恳亲会",清明节举办乡贤"座谈会";逢年过节,对骄阳村乡贤会的4名企业家、1名军队离休干部、1名退休大学教授,在家的统一由村支两委亲临其家"走一走",茶余饭后领到田间地头"转一转",村里大小事务集体坐下来"议一议",不在家的也坚持安排专人逐个打电话"聊一聊",有困难需求的尽力而为"帮一帮"。支持乡贤实施旧房改造,鼓励退休人员到骄阳村定居。始终保持与乡贤的密切联系,认真听取他们对乡村发展的建议。近年来,骄阳村从村部建设到乡间道路修缮,每一个实体项目和每一处细微变化,均凝结了乡贤的大力支持与投入。

三是留青年兴村。想方设法留住青壮年,不断激发青年的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村支两委尽可能由青年担任。近两届换届选举,镇村两级达成共识:让青壮年参选,由青年人担当。骄阳村新当选的5名班子成员,其中80后2人,90后1人,平均年龄42.8岁,全部有在外工作经历,4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成长空间尽可能为青年人留足。明确入党积极分子向青年人倾斜,外出考察、人员培训等集体活动,90%以上名额留给青壮年,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等80%以上指标在留乡就业的青年中产生,让青年人留乡有盼头。置业创业尽可能为青年优惠。在土地、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优惠措施和服务保障。2016年曹永中等4个青年计划在村里合伙开办一个种鸡蛋养殖场,村支两委知悉后带头支持,不仅帮其选好厂址,还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办好用水用电等问题,年土地租金仅收取3千元,远低于市场价格。如今养鸡场养殖种鸡1万羽,年纯盈利达20余万元,影响和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

二、垦荒山为金山,打通产业命脉

水稻种植是骄阳村的传统农业,但受制于耕种规模、价格因素等,只能解决村民"填肚子"问题,不能满足村民"富口袋"需求。探索"三先三后"模式,开垦荒山种油茶,实现"以山养人",是村支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法宝。

一是先试点后推广。针对以往缺乏规划、管理维护不到位、山地多数抛荒的实际,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精神,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进行土壤取样,寻找适宜耕种的经济作物。2015年骄阳村召开村民大会,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议定集中力量垦荒山、种油茶的兴村路子。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方式有序推进。与市"大三湘"油茶公司合作,先期开垦荒山100亩,种植优质油茶2万株。采购12个大型储存罐存放天然有机肥,指定党员村干分片包干,精心管理维护,有效确保苗木成活率。2019年试种油茶首次挂果即盈利18万元。去年以来,加大垦荒复绿力度,种植优质油茶树苗20余万株,1200余亩荒山全部变成了绿洲。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

二是先集体后个人。为解决油茶产业成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难题,村支两委与村民议定"235"的利益分配方案。村民将山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入股。头20年,为无偿流转,由村集体统一开垦经营,村民按自愿原则到油茶基地务工,按劳动力强弱分别领取60-100元/天的劳务费。20年以后,村民仍愿意合伙入股的,50%利润归属村集体,主要用于基地运转维护和村民工资发放。另外50%利润归属村民个人,其中自留地和垦荒地按照2比3的比例分成。村民不愿意继续合伙入股的,还权还林于民,由村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老党员许叙生感叹道:"这种利益分配模式,不论今后入不入股,都将荒山种满了‘发财树’,得实惠的始终是老百姓,是真的非常好。"

三是先干事后清偿。开垦荒山需要动用大量的工程机械,1200亩荒山全部开垦下来,工程费超过300万元。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不可能一次性拿得出来。举借外债有风险,党员村干有担忧,村民自然也不会答应。为突破资金瓶颈,村支两委与村民协商出"油钱先付,工时记账;村里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结算"的有效办法。村集体与有施工设备的4个村民老板签订合作协议:外面有工程的时候,村民先到外面干活挣钱;外面停工的时候,即回乡开荒垦山。开荒产生的工时费,等基地产生收益了再分期偿还。挖机老板许定徐表示,"晚点给就晚点给,也不影响养家糊口。只要先把集体产业做大了,村里自然一分钱都不会少我们的。"

三、以先富带后富,共建美好家园

大力弘扬村帮村、户帮户、邻里互助精神,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想实招、出硬招,帮助全体村民同圆致富梦。

一是贫寒学子帮一把。深刻认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全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2017年村支书罗成祝带头成立乡贤助学会,利用村光伏发电站部分收益,以及乡贤、村民捐助的资金作为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孩童学习深造,许英琦、曹婉莹等37名学子因此受益。特别是许英琦出生不到1个月,父亲离世、母亲出走,自幼由贫寒的祖父祖母抚养,历年学费全部靠亲戚和好心人东拼西凑。乡贤助学会成立后,帮助其解决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如今许英琦已顺利步入大学生活。

二是困难群众拉一把。下大力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能力素质较好的,推荐到曹清华、罗向泰、许辉等乡贤在周边开办的企业务工;能力素质一般的,号召大家到油茶基地除草、种苗、捡茶籽。全村85%以上的成年劳动力在市内从事工作,既能谋取生计,又方便照顾家庭。2017年底,骄阳村成功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村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100%由脱贫户担任,每人每月可领取500-1200元,有效防止已脱贫村民返贫。

三是孤苦老幼扶一把。乡贤、驻村工作队、村民等集资55万元,硬化通组道路2.3公里,修通砂石公路4.5公里,实现户户通;新打明井3口、深井20口,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在村部建立全县第一家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实行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健康教育室"五室"分离,聘请技能过硬的医护人员当村医,配齐常用基本药物,让村卫生所真正成为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建成了骄阳村养老服务中心,区分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分类收养老人,解决家庭后顾之忧,让青年人放心就业、老年人安心养老。

(调研组成员:邹舸、聂兴华、刘俊伟)